今天是:

楚雄州科学技术局关于推荐2017年度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的公示

来源:楚雄州科学技术局    2017-05-11 14:38:12

  •        按照《云南省科技厅关于2017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云科奖发〔2017〕4号)要求,楚雄州推荐2017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8项(详见附件)。现予以公示,公示期自2017年5月10日至20日。
          任何单位和个人若对拟推荐项目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向楚雄州科学技术局成果管理科以书面形式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单位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和有效联系电话;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打印无效)和有效联系电话。我局将严格按规定予以保密。为保证异议处理公平、公正,并保护完成单位和完成人的合法权益,匿名异议和超出公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同时,各项目完成单位应在本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时间10天。
           联系电话:0878-3369686
           地址:楚雄开发区丰盛路667号州政务中心2027室
           邮编:675000
           附件:1.2017年度楚雄州推荐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汇总表
                       2.2017年度楚雄州推荐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内容
                                                                       楚雄州科学技术局
                                                                         2017年5月10日
    附件1
    2017年度楚雄州推荐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推荐奖种 推荐等级 第一候选单位
    1 楚雄州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及研究 科技进步类 二等奖 楚雄师院
    2 DNA分子光谱及其在茶花等植物物种及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科技进步类 二等奖 楚雄师院
    3 彝豆1号选育及应用 科技进步类 二等奖 楚雄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
    4 七叶神安滴丸新药开发研究 科技进步类 二等奖 云南金七制药有限公司
    5 鲜三七保健食品—三七口服液研制开发 科技进步类 二等奖 云南金七制药有限公司
    6 井下高浓度尾砂连续充填系统研究与应用 科技进步类 二等奖 云南楚雄矿冶有限公司
    7 彝医水膏药疗法 科技进步类 一等奖 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医药研究所
    8 核桃加工关键技术创制及产业化应用 科技进步类 一等奖 云南摩尔农庄生物
    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附件2
    2017年度楚雄州推荐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内容
    第一个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楚雄州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及研究》项目由张无畏等29余人研究并实施,目前项目实施良好,公开发表多篇论文、专箸和发展规划报告。该项目2008年部分试点实施,2009年4月经省内外专家评审验收后开始在楚雄州范围内全面实施。项目实施7年来,楚雄州9县1市按照州、县、乡、村四级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进行建设,在促进楚雄州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城乡一体化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项目名称:楚雄州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及研究
            2、主要完成人员:张无畏、许华荣、梁劲松、黎 明、 周明武、李贵平、陈 瑞、彭红丽、杨胜、伍茜溪、张烨、安敏
           3、项目完成单位:楚雄师范学院
           4、计划下达单位:自选项目
           二、候选人及对项目的贡献
           第一候选人:张无畏 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的统筹安排,制定项目研究计划、协调分工、安排调研事宜和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负责该项目楚雄州和姚安县规划的撰写和研究报告的整合,分析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现实基础、发展环境,提出主要目标和发展战略,内容和重点,对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以及提出对策和保障措施;组织项目论证会,联系出版、发表论文事宜。
           第二候选人:许华荣 参加楚雄州各县市的调研,主要负责南华县和武定县规划的撰写,分析南华县和武定县的农村商品流通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提出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产业导向和发展重点,效益分析和投资概算,保障措施和政策趋向。
           第三候选人:梁劲松 参加楚雄州各县市的调研,主要负责大姚县规划的撰写;分析大姚县农村商品流通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提出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大姚县产业导向和发展重点,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保障措施和政策趋向;
           第四候选人:黎 明  参加楚雄州各县市的调研,主要负责永仁县规划的撰写;对永仁县农村商品流通现状和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产业导向和发展重点,进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和提出保障措施。
           第五候选人:周明武 参加楚雄州各县市的调研,主要负责元谋县规划的撰写,分析元谋县农村商品流通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以及规划前景,提出规划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规划主要内容和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第六候选人:李贵平 参加楚雄州各县市的调研,主要负责禄丰县规划的撰写,分析禄丰县农村商品流通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提出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建设内容和发展重点,保障措施和政策趋向以及对规划实施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第七候选人:陈 瑞 主要负责规划图的设计制作,参加楚雄州各县市的调研,数据对比分析,以及前期论证工作。
           第八候选人:彭红丽 参加楚雄州各县市的调研,主要负责牟定县规划的撰写,分析牟定县农村商品流通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提出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产业导向和发展重点,效益分析和投资概算,保障措施和政策趋向。
           第九候选人:杨 胜  参加楚雄州各县市的调研,主要负责楚雄市规划的撰写,提出建设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建设内容、发展重点、投资概算、筹资原则,保障措施和政策趋向。
          第十候选人:伍茜溪 参加楚雄州各县市的调研,主要负责双柏县规划的撰写;分析双柏县农村商品流通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提出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产业导向和发展重点,保障措施和政策趋向以及对规划实施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第十一候选人:张烨 参加楚雄州各县市的调研,前期撰写以及前期论证工作;分析楚雄市农村商品流通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提出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第十二候选人:安 敏 参加楚雄州各县市的调研,以及前期论证工作,以第一作者完成了《云南省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论文;以第一作者完成了《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发展的对策初探》论文;
          三、项目简介
        《楚雄州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及研究》项目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 应用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和ArcView GIS,对楚雄州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公开发表了11篇相关研究论文,并形成著作1部(3卷本);(2)提出《楚雄州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3)提出楚雄州9县1市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的10个独立规划;上述项目成果2012年7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规划2009年在楚雄州全面实施应用。
           该项目首次提出了“四级七网”构建楚雄州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即州级→县级→乡镇级→村级,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文化产品、医药产品、科技推广咨询、教育培训、社区管理等服务网络,市场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和安全保障网络。提出通过实施“乡村流通工程”,从2009年起至2015年,建设发展新型基层供销社100个、农村综合服务社25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个等具体目标和任务。对相关问题作了系统阐述。
           该项目的主要特点是:
           (1)项目研究成果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发[2015]11号)文件精神相符。     
          (2)项目研究阵容强大。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整合了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20余名进行项目研究。
           (3)调查研究深入细致。项目组走遍了楚雄州103个乡镇中的大部分乡镇,走访农户、农村商品流通企业业主、供销系统干部职工等相关人士近千人次;收集、整理、分析调查问卷近千份;记录访谈笔记数万字。
           (4)成果极具创新价值(见科技查新报告)。
           项目应用推广后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该项目2009年4月在楚雄州范围内全面实施。项目实施7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根据统计年报表数据显示,取得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使楚雄州供销系统经营总额提高了106936万元;
          (2)使楚雄州供销系统销售毛利润增加了35421万元;
          (3)促进楚雄州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帮助农民实现增加了收入36115万元。
           社会效益表现在: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促进农民增收,三是缩小城乡差别,四是方便农民放心消费并直接受益,五是促进农村商业的迅速发展,六是解决就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七是成为各级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二个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DNA分子光谱及其在茶花等植物物种及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主要完成人:邱璐,杨海艳,刘鹏,范树国,谢美华
           主要完成单位:楚雄师院
           推荐单位:楚雄州科学技术局
           二、项目简介
           通过对30多种楚雄茶花及最有代表性的云南传统花品种、保山腾冲茶花、大理茶花、华东茶花、广西茶花、国外品种茶花七大类六十多个品种进行分子光谱研究,建立了楚雄茶花品种等茶花DNA分子傅利叶红外分子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分子光谱的方法及数据库,建立了楚雄茶花品种等茶花DNA分子傅利叶红外分子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分子光谱鉴定物种的方法体系及数据处理模型,自主研发了茶花DNA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专用的表面增强剂纳米银胶。
           三、候选人贡献情况
           (一)项目主持人邱 璐对项目的贡献: 项目申请书的撰写、申报,项目立项合同的撰写,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实验设计及实施,10篇SCI及EI 论文的撰写、发表(邱璐均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创新点的提出,项目结题报告的撰写、项目科学技术奖申请书的撰写及答辩等。
           (二)项目参加人杨海艳对项目的贡献: 指导DNA提取及质量监控。
            (三) 项目参加人刘鹏对项目的贡献: 指导光谱数据的数学建模。
            () 项目参加人范树国对项目的贡献: 协助项目负责人对茶花物种及品种进行采样。
           (五)项目参加人谢美华对项目的贡献: 指导DNA提取及质量监控。
           四、推广应用情况
           通过对30多种楚雄茶花及最有代表性的云南传统茶花品种、保山腾冲茶花、大理茶花、华东茶花、广西茶花、国外品种茶花七大类六十多个品种进行分子光谱研究,建立了楚雄茶花品种等茶花DNA分子傅利叶红外分子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分子光谱的方法及数据库,建立了楚雄茶花品种等茶花DNA分子傅利叶红外分子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分子光谱鉴定物种的方法体系及数据处理模型,自主研发了茶花DNA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专用的表面增强剂纳米银胶。
           通过改良CTAB法提取茶花DNA分子,使用微量分光光度计对DNA分子进行质量及浓度检测。选用质量符合要求的茶花DNA分子,使用自主研发的表面增强剂纳米银,进行傅利叶红外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采集,用Origin 8.0软件及用PASW/spss 18.0对光谱数据进行系统聚类数学建模,进而进行物种或品种鉴定。
           经科技查新,项目组在以下七个方面具有原创性:在国际上首次建立茶花DNA分子傅利叶红外光谱及其在茶花物种鉴定、亲缘关系分析中的运用;首次建立茶花DNA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其在茶花物种鉴定、亲缘关系分析中的运用;首次建立七种蔷薇科植物垂丝海棠、火棘、云南枇杷、樱桃、杏、月季、翻白叶DNA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其在物种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中的应用;首次建立银杏、肾蕨、缅桂、山玉兰、洋白菜、青菜、大蒜、玉米、慈竹DNA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其物种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首次建立烟草DNA分子傅利叶红外光谱及物种鉴定与亲缘关系分析;首次建立蔷薇科植物垂丝海棠、枇杷、火棘、月季、翻白叶、樱桃、杏叶片的傅里叶红外光谱与物种鉴定、亲缘关系分析;首次建立纳米银对病源植物真菌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的抑菌作用及对病源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的抑菌作用。。
           该项目建立了楚雄茶花品种分子光谱鉴定的客观鉴定方法,有效克服了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对物种鉴定的影响,提高了鉴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有效解决了茶花品种混乱问题,有效保护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茶花品种,为茶花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服务,消除或减小了花卉企业因品种混乱或错误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有效提高了茶花企业的信誉度及茶花销售的经济效益。
           五、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2015年,该项目获楚雄州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第三个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蚕豆新品种“彝豆1号选育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孙永海、善从锐、张中平、赵德胜、周丕才、张文明、何 劲、王兴荣、钟建友、张必菊、李晓荣、飞从志
           主要完成单位:楚雄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
           申报类型:科技进步类
           拟申报等级:云南省科技进步类二等奖
           推荐单位:楚雄州科学技术局
           二、项目简介
           该项目是于蚕豆新品种选育为主,试验和制定与该品种相应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建立楚雄州蚕豆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推广体系。该项目经过十五年的精心组配,选育出楚雄州第一个优质高产蚕豆新品种:彝豆1号(原名:楚08鉴20)。
           该品种是以凤豆一号为母本,天杂30为父本杂交后经系谱选育而成。母本凤豆一号是大理州农科所选育的蚕豆新品种,是一个株形紧凑,分枝少,单枝结荚较多,耐密植的中偏小粒型蚕豆品种;在楚雄地区多年种植中表现为:株高适中、早熟、抗倒伏、高产稳产,但分枝较少、抗病性差、籽粒较小而不受收购商青睐;而父本天杂30植株长势较强、分枝较多、品质好、抗病性好、成熟不落叶、百粒重较高,但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不耐倒伏。为选育株高及生育期适中,抗倒伏、高产稳产、分枝多、商品性好、抗病性好、粒大、成熟不落叶的蚕豆新品种以适合我州大面积推广种植,故配制该杂交组合,选育新品种,并研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
           三、候选人贡献情况(推广应用情况)
           第一候选人:孙永海 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的统筹安排,制定项目研究计划、项目实施和验收等;主持育成“彝豆1号”蚕豆新品种,协调该品种在州内外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第二候选人:善从锐 参加该品种在各县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
           第三候选人:张中平 参加该品种在各州、市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
           第四候选人:赵德胜 参加该品种的选育、试验及在我州的示范推广工作。
           第五候选人:周丕才 参加该品种的选育、试验及在我州的示范推广工作。
           第六候选人:张文明 参加该品种在各县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
           第七候选人:何 劲 负责该品种在大姚县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
           第八候选人:王兴荣 负责该品种在双柏县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
           第九候选人:钟建友 负责该品种的新品种保纯和良种繁殖工作,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良种保障。
           第十候选人:张必菊 参加该品种在各县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
           第十一候选人:李晓荣 参加该项目的申报和材料整理工作。
           第十二候选人:飞从志 参加该品种在各县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
           新品种在试验中产量表现
          (一)、产量情况
            2008年鉴定试验中表现优异,平均亩产324.0千克,较对照亩增33.1%。籽粒白皮白脐,食味好;分枝多、百粒重高、产量稳定。2009年在楚雄州蚕豆新品种区域性比较试验中,亩产393.13千克,产量居第一位,较对照凤豆6号增21.5%,增产极显著。同年在大面积新品种生产展示中加权平均亩产276.3千克,较对照种亩增产45.1千克,增产极为显著;该品种在生产应用中表现为:长势强,茎杆粗壮坚实,分枝力强,株型紧凑,高抗锈病、粒大、变异系数小,适应性较强,丰产、稳产性好,全生育期167-180天,属中早熟品种。2010-2012年参加云南省优质蚕豆区域试验,多点两年平均亩产271.0千克,较对照增产点次有10个,增产点率为76.92%。在2012-2013年云南省蚕豆新品种生产试验中,综合产量居第三位,多点平均亩产251.54千克,较对照增11.18%。
          (二)、新品种生物学特性
           1、植株形态:株形紧凑,长势强、整齐,茎杆粗壮,株高83.98-117.2厘米,单株总茎枝2.75-3.7个,单株有效茎枝2.5-3.3个,苗期分枝半直立,茎微紫,叶片上举,卵圆形叶,叶色为淡绿色,黑白花,簇花3-4朵,成熟不落叶。
           2、荚果:荚果平滑,荚皮薄,荚果与茎杆夹角较小,荚长8.3-11.2厘米,荚宽1.8-2.3厘米,单株实荚数9.09-14.1荚/株,单株荚粒数1.67-2.03粒/荚。
           3、种子:单株实粒数14.4-17.5粒/株,白皮白脐,种皮稍皱,百粒重135-164.2克。
           4、单株生产力:单株生物产量38.1-45.9克, 单株干籽粒产量21.8-28.9克。收获指数47.49-51.63%。亩产量251.0-393.13千克,。
           5、生育期:全生育期166-189天,属中早熟品种,营养生长期相对较长,生殖生长期相对较短,花期较长;单株有效分枝较多,结荚结实率高
          (三)、新品种的品质和抗性
           2011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检验:单宁0.05%,在所有参试种中,单宁含量最低;总淀粉39.47%,蛋白质30.4%,总糖6.28%,水分10.9%。云南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锈病、赤斑病和褐斑病抗性鉴定结果:高抗锈病,病情指数仅为4.48(对照20.88),抗赤斑病,病情指数9.58(对照16.25),中抗褐斑病,病情指数21.71(对照22.15)。
           五、社会效益情况:
          彝豆1号自示范种植以来,由于高抗锈病,单宁含量低,在高产的同时,产量稳定,鲜食口感较好,是一个鲜销潜力较大的新品种而得到了广大农户的青睐,在我州累计种植面积51.71万亩,据对各示范点和种植户的调查统计,该品种推广以来较本地种植品种平均亩增52.58千克,增24.72%,新增粮食产量2718.91万千克,按当地市场平均收购价5.0元/千克计算,为我州新增经济效益13594.55万元,增产效益极为显著。其中外州、市累计推广种植23.12万亩,平均亩增46.0千克,增19.55%,新增粮食产量1063.52万千克,按市场收平均购价4.5元/千克计算,新增经济效益5104.89万元;两项合计:全省累计推广种植蚕豆新品种“彝豆1号”达74.83万亩,新增粮食产量3782.43万千克,新增经济效益18699.44万元。
           该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应用,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保障了粮食安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由于该品种高抗锈病,减少了农药使用量,较好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生态效益显著;单宁含量低,鲜食口感好,深受农户青睐,推广潜力大。
           五、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2014年云南省第七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滇审蚕豆2014003号
           六、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该项目获2015年度楚雄彝族自治州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四个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七叶神安滴丸新药开发研究
           主要完成人:张云生、史云龙、张凯、和肇有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金七制药有限公司
           申报类型:科技进步类
           二、项目简介
           我国中药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导致中成药功能主治模糊、制药工艺粗放、质控技术落后、过程风险管控薄弱,这些因素制约了中药品种的做大做强。该项目围绕做大做强中成药品种的需求,突破了中成药二次开发关键技术。新药七叶神安滴丸是以从三七叶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三七叶总皂苷为原料采用滴丸剂型研制开发的中药新药,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副反应、用量小)和五方便(生产、运输、使用、携带、保管方便)的特点,2006年被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局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为全国独家品种。功能主治:益气安神,活血止痛。用于心气不足,失眠,心悸。七叶神安滴丸为七叶神安片剂型改良研发而得,新剂型较片剂体外溶出明显提高,起到速效高效的作用,克服了片剂释药慢、药效低的缺点;并采用目前先进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有效成分,易于质量控制;另外,本技术采用生物酶工程技术、发酵技术、絮凝技术有机的整合,较好的完成了提取的前处理,应用组合大孔吸附树脂、脱色树脂、离子交换树脂提取、分离、精制、纯化有效部位,有效去除内源游离态重金属离子和农残以及外源污染物。以现有技术比较,七叶神安滴丸采用高科技手段制造,新的配方使药物在水溶性基质中分散均匀,剂量准确,制备条件容易控制,丸重差异小,药物稳定性高,不易水解、氧化,不易受晶型影响,操作简单,工艺周期短,生产率高,在液态下操作,生产车间无粉尘,有利于劳动保护。获得专利2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三七地上部分废弃物的利用,使三七种植业充分发挥场地优势,提升三七全株的资源利用。另外,大大提高了中药品种的工艺品质,推动中药企业的技术升级换代。可为心气不足、失眠、心悸、胸闷心痛等疾病提供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药物,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社会效益。
           三、候选人贡献情况
           第一候选人:张云生 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的统筹安排,制定项目研究计划、协调分工,主要提出带项目技术发明的配方,以及七叶神安滴丸新药的申报。
           第二候选人:史云龙 完成七叶神安滴丸生产工艺研究工作。七叶神安滴丸产品的生产工艺系统研究、确定合理的工艺参数,制定质量标准,建设符合GMP要求的七叶神安滴丸产业化生产线。
           第三候选人:张 凯 完成三七叶提取物生产工艺研究工作。开展三七叶提取物生产工艺系统优化的研究、确定合理的工艺参数,制定相应的生产工艺规程,提高和制定三七茎叶提取物生产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建设符合GMP要求的三七茎叶提取生产线。
           第四候选人:和肇有 完成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新药注册及发明专利的申请。
           四、社会效益情况:
            1、有关研究成果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已推广应用。七叶神安滴丸原在云南无敌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昆明)生产,2013年3月通过药品生产变更审批手续,七叶神安滴丸的专利权和药品生产转移到云南金七制药有限公司,2014年1月金七制药有限公司通过滴丸药品GMP认证取得药品GMP证书。2014年下半年,生产、销售及相关手续办理全部完成后,七叶神安滴丸开始在云南金七制药有限公司投产上市。截止2016年12月31日,实现销售收入2741.3万元。
           2、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三七地上部分(三七茎、叶)废弃物资源的利用,能使三七种植业充分发挥产地优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三七茎叶资源,提升三七全株的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云南省医药产业结构链,完成生物医药加工技术转型升级和产能扩大,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专利实施并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我省云药“三七”支柱产业的发展和云药开发起到示范作用。
           3、项目承担单位云南金七制药有限公司新增就业岗位60人,带动三七种植农户近100户。
           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主治失眠等症的七叶神安滴丸2005年获发明专利,证书编号229408。
           主治失眠等症的七叶神安滴丸药品包装盒,2014年获外观设计专利,证书编号2850436。
           六、社会效益情况:
           1、有关研究成果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已推广应用。七叶神安滴丸原在云南无敌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昆明)生产,2013年3月通过药品生产变更审批手续,七叶神安滴丸的专利权和药品生产转移到云南金七制药有限公司,2014年1月金七制药有限公司通过滴丸药品GMP认证取得药品GMP证书。2014年下半年,生产、销售及相关手续办理全部完成后,七叶神安滴丸开始在云南金七制药有限公司投产上市。截止2016年12月31日,实现销售收入2741.3万元。
           2、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三七地上部分(三七茎、叶)废弃物资源的利用,能使三七种植业充分发挥产地优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三七茎叶资源,提升三七全株的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云南省医药产业结构链,完成生物医药加工技术转型升级和产能扩大,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专利实施并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我省云药“三七”支柱产业的发展和云药开发起到示范作用。
           3、项目承担单位云南金七制药有限公司新增就业岗位60人,带动三七种植农户近100户。
           七、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2012年2月,该成果获楚雄经济开发区企业科技创新成果奖
           2016年3月,该成果获楚雄彝族自治州州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7年3月,该成果获楚雄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第五个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鲜三七保健食品—三七口服液研制开发
           主要完成人:张云生、史云龙、张凯、和肇有、张吉华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金七制药有限公司
           申报类型:科技进步类
           二、项目简介
          本项目主要研究鲜三七提取生产工艺及三七口服液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进行安全性及功能性实验研究,制定相应的生产工艺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并实施三七口服液产业化生产。三七口服液于2010年完成安全性及功能性实验研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5年1月取得保健食品批件。公司于2014年下半年在楚雄市开发区赵家湾生物产业园区云南金七制药有限公司进行保健食品GMP生产线建设,2015年7月通过了三七口服液200万盒生产线的GMP认证,9月正式投产上市,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心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重要疾病之一,心血管病是目前中国人群的首要死因。此类疾病一般病程比较长,往往需要长期治疗。本项目主要研究以鲜三七为原料研制开发同时具有辅助降血压和增强免疫力保健功能的三七口服液保健食品,在医学保健领域有重要意义。
            三、候选人贡献情况
           第一候选人:张云生 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的统筹安排,制定项目研究计划、协调分工,依据传统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提出项目的处方设计,确定三七口服液鲜三七配方用量,并依据市场定位和处方提出产品的保健功能设计。
           第二候选人:史云龙 完成三七口服液生产工艺系统的研究、确定合理的工艺参数,制定相应的生产工艺规程,建设符合GMP要求的三七口服液产业化生产线。
           第三候选人:张凯 完成鲜三七提取工艺研究工作,提出设备选型,并完成口服液生产线的GMP认证工作。
           第四候选人:和肇有 完成三七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工作,完成标志性成分试验、卫生学试验、稳定性试验、毒理试验、功能试验,并完成保健食品的申报及发明专利的申请、答辩。
            第五候选人:张吉华 完成产品的小试及中试。为考察工艺路线,提供数据说明产品装量及质量的稳定性,同时为产品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试验样品,确定工艺路线的合理性。
           五、社会效益情况:
           本研究首创在省内把高新技术成果和自动化提取技术完美结合起来,采用提取自动化控制技术、提取液浓缩自动化控制技术、吸附柱上柱自动化控制技术、洗脱自动化控制技术、树脂再生自动化控制技术、酒精调配自动化控制技术,形成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的高效生产线,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有效性与安全性。经查新表明:该项目以鲜三七、纯化水为原辅料制成同时具有辅助降血压和增强免疫力保健功能的三七口服液保健食品,取得了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并已上市,除了文山县云南金三奇药业有限公司与本查新项目委托单位云南金七制药有限公司的研究外,尚未见其他相同研究的公开报道。 该成果在项目承担单位云南金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上市,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已完成销售额859.4万元,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七口服液的研制开发促进了三七资源综合利用,能使三七种植业充分发挥产地优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三七资源,提升三七 的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云南省医药产业结构链,实现生物医药加工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大,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三七产业链的联动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增加社会待业人员的就业机会,增加三七种植农户的收入,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并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我省云药“三七”支柱产业的发展和云药开发起到示范作用。
           五、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一种鲜三七液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2015年3月获发明专利,证书编号1601158
           鲜三七液口服液药盒,2016年6月获外观设计专利,证书编号3733554(60支装)
           鲜三七液口服液药盒,2016年6月获外观设计专利,证书编号3733682(30支装)
           六、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鲜三七保健食品—三七口服液研制开发项目,获2015年度楚雄彝族自治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金三奇牌三七口服液新技术项目,获楚雄经开区2016年度科技创新成果奖。
     
     
     
      第六个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彝医水膏药疗法
           主要完成人:杨本雷  余惠祥   许嘉鹏   倪志坚 高金荣            刘春贵  李洪燕   耿文中   李育红  何建萍  杨舒雅  余秋虹
           主要完成单位: 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    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医药研究所
           拟申报等级 :科技进步类一等奖
           申报类型:科技进步类
           二、项目简介
            «彝医水膏药疗法»项目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对传统的“彝医水膏药”进行剂型改良,提升品质;(2)优化“彝医水膏药”的性能,扩大临床治疗病种;(3)通过同期剂型改良后的“彝医水膏药”进行临床观察,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在课题组实施期间,共通过5000例“颈肩痛,腰痛,风湿痹痛”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有效率达98.16%。
           该项目的主要特点是:(一)课题组自2010年11月30日开始对传统“彝医水膏药”进行研究,提升科技含量,进行新的工艺改进,提高临床疗效,扩大治疗病种,至2015年12月31日采用改良后的新型彝医水膏药对5000例“颈肩痛,腰痛,风湿痹痛”疼痛性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研究,总有效率98.16%。改良后的新型“彝医水膏药”较传统的“彝医水膏药”,其临床治疗病种从单纯的“跌打损伤”扩大到“颈肩痛,腰痛,风湿痹痛”等疼痛性病种,改良后的彝医水膏药显示了新型彝医水膏药疗效确切、安全可控、受益人群众多、治疗病种广泛、便于携带、便于使用、易于推广等优点。
           (二)研究课题“彝医水膏药疗法”是国务院2011年5月评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彝族医药“内病外治”的品牌代表,凸显了彝族医药“简、便、廉、验、效”等优点。为“彝医水膏药”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引领彝族医药新药制剂的研发,做大,做强彝族医药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发展彝族医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彝医水膏药”综合了彝医外用组方的精华和继承发扬了彝医药“内病外治”的特点,是彝族医药继“云南白药”之后的又一个彝药品牌。
           (四)“彝医水膏药”是我省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独具民族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创新型成果,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推广彝医水膏药既可彰显彝医药神奇的治疗特色,又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课题设计合理,研究方法科学,数据真实可靠,可行性较强,易于推广。根据云南省科学技术研究院检索查新报告,专业评审组专家认真讨论,认为该科研项目具有独创性、科学性、先进性、唯一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见查新报告)。
           彝医水膏药疗法是彝医药“内病外治”的经典代表,是彝族药继“云南白药”之后的又一个品牌,项目自临床应用以来取得满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候选人贡献情况
           第一候选人:杨本雷 课题组组长,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设计,申报立项,组织实施,协调分工,成果审定;
           第二候选人:余惠祥 参与课题设计,组织实施,成果审定;
           第三候选人:许嘉鹏 参与课题设计,组织实施,成果审定;
           第四候选人:倪志坚 参与课题设计,组织实施,成果审定。
           第五候选人:高金荣 参与课题设计,参与项目实施,负责临床资料的分析总结,撰写课题评审资料等;
           第六候选人:刘春贵 参与项目实施,负责临床病例观察;
           第七候选人:李洪燕 参与项目实施,负责临床病例观察;
           第八候选人:耿文中 参与项目实施,负责临床病例观察;
           第九候选人:李育红 参与项目实施,负责临床病例观察;
           第十候选人:何建萍 参与项目实施;
           第十一候选人:杨舒雅 参与项目实施;
           第十二候选人:余秋虹参与项目实施;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情况:
           经济效益方面:项目的实施充实了“彝医水膏药”的品牌和内涵,具有独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为今后做大,做强“彝医水膏药”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课题自2010年11月30日至2015年12月31日通过“颈肩痛,腰痛,风湿痹痛”患者5000例进行临床观察,临床有效率达98.16%,按每位患者治疗费用200预算,5000例患者共产生经济效益100万元,作为基础研究,彝医水膏药疗法已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未来其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社会效益方面:剂型改良后的“彝医水膏药”凸显了彝族医药“简、便、廉、验”的优点,通过5000例患者疗效观察和安全性综合评价,改良后的“彝医水膏药”较传统“彝医水膏药”扩大了临床治疗病种,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控,受益人群广泛,几无副反应,易于推广使用等优势,得到“医、患、护”三方的一致好评。课题的取得的成果推广于临床,有利于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减少费用支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已申请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1610361929.6
           六、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获楚雄州2015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七个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井下高浓度尾砂连续充填系统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李国歧 单云山 刘嘉荔 李志钧 赵明亮 王俊峰 何万春 蔺应兵 尹继贵 李白勇 吴凌峰 孔维华
           完成单位:  云南楚雄矿冶有限公司
           申报类型:  科技进步类
           拟申报等级 :科技进步类二等奖
           二、项目简介
           《井下高浓度尾砂连续充填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充填材料试验研究;(2)充填料浆输送参数研究;(3充填系统方案技术论证;(4)充填关键工艺技术方案研究;(5)充填系统调试与工业验。
           本项目根据六苴铜矿实际,创新性的解决了矿山大倍线高浓度连续稳定充填技术问题,其采用的关键理论与技术如下:(1)低浓度供砂高浓度制备的大倍线自流输送充填技术:该技术方案充分利用了矿山上部充填倍线大,下部充填倍线小的特点,解决了地表充填站址选择及大倍线高浓度自流充填技术难题。(2)立式砂仓高浓度尾浆稳定连续制备技术:创新了立式砂仓高浓度尾浆稳定连续制备技术。
           本项目针对立式砂仓充填系统面临的稳定性问题以及高浓度充填料浆大倍线输送问题,以云南楚雄矿冶有限公司六苴铜矿为项目依托矿山,开展了充填材料基础性能试验研究与高浓度自流充填技术研究。通过对充填系统方案的对比论证,创新性的提出了地下建立立式砂仓充填站,低浓度供砂地下高浓度制备的充填系统方案。针对立式砂仓进料,采用了降低进料扰动,延长沉降路径,加快沉降速率的技术思路;对于仓底造浆,在确定重点造浆区域的基础上,对高压风、水采用分时造浆方式,优化造浆管路布置及造浆喷咀角度的技术措施。在以上基础上,依托六苴铜矿开展了该技术的现场工业试验,对技术成果进行了验证与完善。
           经过一系列的创新成果集成,有效提高了立式砂仓充填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而且采用创新方法解决了尾砂大倍线高浓度自流输送的技术难题。有效改善了采场充填质量,提高了采矿生产能力,降低了损失贫化。研究成果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为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技术在矿业行业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和价值,其潜在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候选人贡献情况
           第一候选人:李国歧 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总体方案的决策、资金拨付,人员配置。各个生产单位之间重大问题的协调。项目执行期内35%时间投入专项工作。本人主持并参与的《倾斜/缓倾斜中厚矿体集中强化开采技术》研究,获有色工业协会“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第二候选人:单云山 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参与工程设计及实施。开展了充填材料现场试验工作,充填系统调试工作。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
           第三候选人:刘嘉荔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参与项目前期现场调研、技术论证工作。开展了充填材料取样及现场试验工作,协调了充填系统调试及采场充填工业试验工作。参与了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其主持、参与的《从堆浸渣中回收铜、银金属物质的技术应用》获楚雄州科技进步三等奖;《高碳质银矿综合回收工艺研究及应用》获楚雄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四候选人:李志钧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参与充填材料试验工作,负责部分试验结果的处理分析,撰写部分研究报告,参与了充填系统调试及采场充填工业试验工作。
           第五候选人:赵明亮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参与了充填材料现场试验、充填系统调试及采场充填工业试验研究工作。针对现场试验结果,对充填系统进料与造浆关键技术方案的完善提出了宝贵意见。
           第六候选人:王俊峰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参与了充填系统工程建设、充填材料试验、充填系统调试及采场充填工业试验工作。
           第七候选人:何万春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参与了充填系统工程建设、充填材料试验、充填系统调试及采场充填工业试验工作。
            第八候选人:蔺应兵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参与了充填材料现场试验、充填系统调试及采场充填工业试验研究工作。针对现场试验结果,对充填系统进料与造浆关键技术方案的完善提出了宝贵意见。
           第九候选人:尹继贵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参与了充填材料现场试验、充填系统调试及采场充填工业现场试验研究工作。
           第十候选人:李白勇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参与了充填材料现场试验、充填系统调试及采场充填工业现场试验研究的技术服务工作。
           第十一候选人:孔维华 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参与了充填材料现场试验、充填系统调试及采场充填工业现场试验研究的技术服务工作。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情况:
           经济效益方面:六苴铜矿地下制备高浓度尾砂连续充填系统年充填量达20万m3,非胶结充填量约12万m3,胶结充填量约8万m3,充填浓度大于72%,非胶结充填成本约8元/m3,胶结充填成本约70~80元/m3。充填系统自2011年投产应用至今,累计充填量约60万m3,回收矿石约150万t,实现利润7021万元,新增税收4970万元。
    根据统计年报表数据显示,取得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三年产值合计8260.089万元;
           三年新增利润7021.076万元;
           新增税收4970.449万元。
           社会效益表现在: 为矿山企业创造了一大批就业岗位,社会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显著。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矿山充填技术的发展,并实现了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形成的新技术,可推广到国内外类似矿山充填中。
           五、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2014年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工业科技技术奖”二等奖。
     
     
     
     
     
     第八个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核桃加工关键技术创制及产业化应用
           主要完成人:何东平、张跃进、刘零怡、李林开、胡传荣、张孝忠、蔡春茂、杨 文、罗 质、李 辉、吴建宝
           完成单位: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武汉轻工大学
                               云南省粮油科学研究院
                               西藏特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市九重山实业有限公司
           申报类型:  科技进步类
           拟申报等级 :科技进步类一等奖
           二、项目简介 :
           针对我国核桃产品结构单一、加工技术相对落后等多项技术难题,本项目以核桃加工与综合利用为主线,突破了野生核桃剥壳难题,首创了核桃低温压榨及系列产品的关键制备技术与工艺,自主研发了核桃乳关键加工技术与设备,并实现了核桃全产业链深加工,突破了核桃加工技术瓶颈并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本项目主要内容:
           1. 突破野生核桃皮厚、壳硬的特点,采用锤片式破碎机破碎后,将符合粒径的破碎物用分选机进行分选,不符合粒径的重新进入破碎机中重新破碎,同时在输送系统中施以冷风急速冷却利于壳仁分离,达到仁中含壳率<9%;壳中含仁率<1%;以野生核桃和泡核桃为原料,剥壳后经低温压榨法得到核桃毛油,通过对榨油机榨轴、榨膛进行改进,饼中含油率可降至5%以下,采用50℃低温压榨,能够尽可能保留天然活性成分;采用膜法脱胶、脱酸,对磷脂的截留率达到95%以上,脱酸率达到50%以上;针对特殊人群(婴幼儿、孕妇、中老年人)的营养需求,以核桃油为基油科学研制了三种专用营养油。
           2. 开创了核桃蛋白和核桃肽的关键制备工艺和技术:以压榨后的核桃饼为原料,以水酶法同步提取核桃残油和核桃蛋白,可显著提高核桃低温冷榨的的得油率,结合糖化酶处理后的核桃蛋白纯度可达85%;集成复合定向酶切、在线监测-可控水解程度、超声波或微波辅助酶解、膜筛-色谱耦合分离等核桃蛋白肽制备及分离纯化等共性关键技术,实现了核桃蛋白及多肽的高值、高效制备及产业化。
           3. 开创了核桃蛋白和核桃周边产品等多项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采用自动化流水作业方式实现核桃仁胞衣去除,采用轴流式控温输料装置,借助负压与离心力的双重作用,实现了稠浆物料的高效分离与干燥,并有效保存了核桃有效成分;经磨浆、过滤、调配、均质、灌装、杀菌及冷却制成的核桃乳饮料色泽白,无异味,组织状态均匀,无沉淀及组织上浮现象,自然状态稳定;针对核桃青皮、核桃膜衣、核桃渣和分心木等资源,开发系列产品,充分利用核桃资源,实现了核桃全产业链开发;采用自主研制的核桃工艺品磨边装置提高了核桃工艺品加工过程的安全性,所得工艺品保留了大核桃果的原始外形和花纹,使工艺品造型风格古朴、雅致优美,具有天然的美感和自然镂空效果。
           三、候选人贡献情况
           第一候选人:何东平 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的统筹安排,作为项目总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技术路线设计、组织和具体实施,制定项目研究计划、协调分工、安排调研事宜和对数据进行分析。作为“核桃专用油及核桃蛋白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利用” 和“野生核桃油及蛋白加工关键技术与利用”的第二完成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参与项目鉴定4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1篇,出版专著4部,培养研究生3名。
           第二候选人:张跃进 负责或参与了全部核心技术创新点的开发工作,作为“核桃专用油及核桃蛋白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利用”项目的第一完成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该研究成果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参与航天饮料开发,制定航天食品核桃乳的质量标准。获相关发明专利7项;实用专利15项;外观专利8项;项目鉴定2项。
           第三候选人:刘零怡 负责或参与了全部核心技术创新点的开发工作,作为“核桃专用油及核桃蛋白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利用”和“野生核桃油及蛋白加工关键技术与利用”的第六完成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篇。
           第四候选人:李林开 对核桃油的物理精炼和核桃冷榨制油技术进行研究、提供指导。作为“核桃专用油及核桃蛋白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利用”项目的第三完成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该研究成果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相关发明专利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篇。
           第五候选人:胡传荣 作为“核桃专用油及核桃蛋白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利用”和“野生核桃油及蛋白加工关键技术与利用”的第四完成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作为“核桃专用油及核桃蛋白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利用”项目的第五完成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该研究成果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篇,参与出版专著1部。
           第六候选人:张孝忠 作为“西藏野生核桃油制取工艺研究与开发”的第一完成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对西藏特有野生核桃资源的深加工工艺和技术进行了改造升级,在高原特殊气候环境下的壳仁分离、榨膛减压降温等冷榨工艺技术方面创新并取得突破,提高了西藏野生核桃油的制取效率、保持了西藏野生核桃的原有营养成分。开发了“西藏特产野生核桃油”和“雪域高原百年野生核桃素油(孕婴专用)”等系列产品。参与项目鉴定1项,出版专著1部。
           第七候选人:蔡春茂 作为“野生核桃油及蛋白加工关键技术与利用”的第一完成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负责全国铁核桃的资源调查,对铁核桃加工及蛋白技术研发。对铁核桃的标准修制订和加工为国家木本高档粮油增加了一个新品种,使全国50万吨的铁核桃得到利用。核桃油的标准修制订暨核桃产业发展研讨,参与核桃相关加工设备的制造与研发。获相关发明专利3项,项目鉴定1项。
           第八候选人:杨 文 作为“核桃专用油及核桃蛋白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利用”的第三完成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作为“核桃专用油及核桃蛋白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利用”项目的第四完成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该研究成果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相关发明专利7项。
           第九候选人:罗 质 作为《油脂精炼工艺学》的主编,讲解了油脂的脱臭、脱蜡、分提技术,为核桃油精炼工艺提供技术支持。出版专著1部
           第十候选人:李 辉 作为“核桃专用油及核桃蛋白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利用”项目的第九完成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该研究成果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参与项目鉴定1项。
           第十一候选人:吴建宝 参参与编著书籍《木本油料加工技术》。参与出版专著1部。
           社会效益情况:
           我国核桃资源丰富,主要产区在云南、重庆、四川、陕西、山西、河北、甘肃、新疆、浙江、安徽等省(区)。核桃营养价值高,核桃仁含有丰富的营养素,每百克含蛋白质15~20克,油脂50~70克,碳水化合物10克;并含有人体必需的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以及胡萝卜素、核黄素等多种维生素。对人体有益,可强健大脑。核桃是无任何公害污染的天然绿色食品,也是众多坚果中价值高昂的品种之一。
           核桃浑身都是宝,核桃壳可制成活性炭,核桃仁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制油,种仁含油脂55%~70%不等,油质好、色泽清、味道香。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多为亚油酸。由于在制油过程中还溶入了多种活性物质,使核桃油具有强身健体、养颜美容、健脑养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被视为高级营养保健油,可用作运动员、宇航员和飞行员食用的专用油脂。目前市场前景广阔,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野生核桃是一种优良的油料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不需人工特意栽种,落地便生根。但要从总体上降低生物质能源油的生产成本,使其在我国的能源结构转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形成集约式管理,实现采集、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的新型林业“产业链”。随着野生核桃加工产业链的建设及销售经营,可增加从事原料生产的农、牧民收入,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可以促进建设区农工、农牧及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加速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当地经济增长,为林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实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催生新型绿色新能源产业的多赢目标。
           野生核桃树大都生长在山地、丘陵的环境中,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当地农民大都收入较低,大力开发野生核桃产业,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还可以提供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林业产值。通过实施人工造林措施,增加了森林植被数量,有利于防风固沙、提高水土保持、改良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会起到显著的作用。为此,要尽快实现人类健康,帮助农、牧民致富,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地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近年来人们对营养与健康的问题越来越重视,每个人都更加关心自己和亲人的身体,希望健康和长寿。达到并保持健康有多种条件,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油脂和蛋白质是人体营养的关键所在。油脂作为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元素之一,有着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处于生长阶段的婴幼儿,孕妇和老年人。他们对于油脂的需求应该是少而精,因此研制针对以上三类人群的专用油非常必要。而蛋白质作为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约占人体组织的20%,每天约有3%的蛋白质参与新陈代谢完成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如果蛋白质长时间地摄入不足,正常代谢和生长发育便会无法进行,轻者发生疾病,重者甚至可以导致死亡,因此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给是关系到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只有不断的摄取优质的蛋白质,才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及其新陈代谢。
           本项目所使用的技术成熟,依据不同人群对于油脂的需求不同这一特点,以核桃油为基油,分别少量地添加不同的油脂,调节脂肪酸的比例,两种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和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使之分别适合不同的人群。同时,不同人群专用油对我国传统食品的工业化技术改造,提高其科技含量,加快其工业化步伐有重要意义。对提高农林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利用,逐步提高农林产品加工转化程度都是有益的。因此,营养蛋白粉的开发符合未来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不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必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且市场前景广阔。以核桃粕为原料提取核桃蛋白,进一步延伸了核桃的产业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进一步研制核桃分离蛋白和核桃凝缩蛋白。是将核桃蛋白产业深化,符合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
           六、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获国家专利5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授权15项,外观设计26项;发表论文11篇;出版著作4部;培养研究生3名;主持制修订《油用核桃》、《核桃饼粕》和《核桃油》等三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取得鉴定成果5项;已获得6个有机食品批号和3个保健功能产品生产许可。